樊宏周高级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本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及对教育、科研的热爱,留校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工作。
参加工作伊始,适逢实验室在将理论研究转化成工程应用过程中极度缺乏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人员。在此情况下,樊宏周同志从工作需要出发,毅然主动担负起了这项当时对他来说相对陌生的研究工作。从长时间揣摩实验室现场入手,掌握了现有实验加工设备的性能与“脾气”;从大量教材、专著入手,掌握了流体机械相关零部件的功能及特征;从大量翻阅并掌握国内外专业文献入手,掌握了刚刚引进、还未安装的大型实验设备——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 H5-800 卧式五坐标加工中心(当时国内高校首台)等的安装、调试、编程、加工等全套知识。艰辛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短期内,樊宏周同志从一个流体机械数控加工的“小学生”成为了游刃有余的“大专家”。特别是,CINCINNATI MILACRON H5-800 卧式五坐标加工中心一次安装、调试、编程、加工试验件成功,为流体机械学科、为本校成功增加了一流的实验设备。该加工中心从1999年至今,在勤保养、勤检修的情况下,年均安全运行5000小时以上,最大限度地支撑了流体机械学科的教学及相关科学研究。
追求完美、勤奋科研,是樊宏周同志在实验技术工作中的座右铭。为了能够为学科教学、科研提供最优的实验支撑、最大限度地解决数控加工实验过程中加工对象精度与加工时间相互冲突的固有难题,樊宏周同志以多年的切削实验及丰富的理论为支撑,提出了“分区域”、“固定刀轴”等创新方法。从流体机械相关零部件的特征出发,自主编程,开发出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整体铣数控软件,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软件支出费用。更加重要的是,新方法、新思路在实验中的应用,平均节约切削时间30%以上,不仅节省了大量水电、刀具、人工等费用,而且对教学及科研的支撑更加及时、精确。在此基础上,主持、参与纵向、横向课题10多项,近年科研到款260万元以上,其中纵向课题超过18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5篇被SCI/EI检索);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此外,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樊宏周同志能够发挥骨干作用,主动承担该方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提高以及实验技能的培养任务,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辅助学科带头人以及学科学术骨干对研究生的培养等。